小米剛剛推出了一個新品牌 Poco 和一款新智慧型手機 Pocophone F1,儘管其技術資料非常接近 OnePlus 6,但其售價約為 300 歐元。啟動期間的價格。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小米如何實現這一奇蹟,以及歷史品牌是否能夠抵制如此激進的價格……或者必須適應。
小米推出新品牌Poco,重磅出擊,以及一部新的智慧型手機Pocophone F1 的技術表與 OnePlus 6 非常接近,但價格僅為其一小部分。因此,該品牌正在超越許多競爭對手,而這些競爭對手本身正在削弱三星等知名企業的市場份額。小米在這裡採用了華為榮耀推出的策略(即針對西方特定市場的廉價智慧型手機)和一加推出的策略(即考慮社區意見的智慧型手機)的混合策略。
因此,小米為其 Poco 品牌選擇了一個聽起來拉丁語的名字,這意味著小的西班牙語。顯然,這並不能解釋已經銷售極其便宜的智慧型手機的小米為何仍設法大幅降價。但你必須警惕外表......
小米與Poco分享研發成果
讓小米省下大錢的第一個重要點就是研發。就像華為和榮耀一樣,這兩個品牌也分享著各自的努力。所以 Pocophone F1看起來像小米8它似乎共享其硬體的重要部分,至少是非常相似的變化,特別是它的螢幕。我們還發現了 Mi 8 技術表中的幾個要素,例如 Snapdragon 845、背面兩個照片感測器中的一個(都是索尼 IMX363)和 20 MPx 自拍感測器。
與小米 8 一樣,瀏海螢幕也包含紅外線臉部辨識系統。它還具有立體聲揚聲器。我們認為內部的某些元件(例如充電模組或主機板)實際上是相同的。這樣一來,Poco 不僅不需要承擔與其老大哥相同的工程成本。但除此之外,也得益於小米在軟體部分的努力,使得成本能夠進一步降低。
Poco將公共牌發揮到極致,打造完美妥協
小米能夠以更便宜的價格提供這款智慧型手機的另一點是社群方法。這種方法似乎直接受到了 OnePlus 成功的啟發。 The Verge 的一篇文章引用了小米印度公司產品經理 Jai Mani 的話說,為了開發 F1,該公司梳理了 Reddit 上的貼文。足以意識到這些「我們從不聽的極客」想要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處理器,連接著一塊巨大的電池。
這消除了被認為不太重要的元素,儘管它們在競爭對手中幾乎是標準配置:例如,Pocophone F1 具有塑膠背面,而所有其他製造商都使用更昂貴和精緻的材料,例如玻璃或金屬;後一種材料增加了工程師的麻煩,因為它阻止了波浪。小米也轉向防油塗層,這進一步降低了成本。
最後,根據 The Verge 的說法,揚聲器的品質不如 Mi 8,這似乎意味著大多數這些僵局對於 Poco 的目標受眾來說並不重要。
行銷成本極低,市場容量大
透過這樣做,Poco 可以依靠折扣行銷。 Pocophone F1 回應了社群的請求,該社群會毫不猶豫地談論這款與他們如此相似的高階、低成本智慧型手機。然而,當我們以榮耀為例時,我們發現該品牌在智慧型手機銷售方面正在迎頭趕上。 Poco 選擇在印度推出的產品無人能逃過: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尤其是在這個價格類別中。
即使這個品牌打算進攻西方市場,也很難想像小米不在中國提供 Poco。
以三星為首的競爭對手目前正在奮力抵抗
事實上,像三星這樣的競爭對手很難抗拒,這無疑是因為他們在遵循指導方針方面有一定的固執,而不是像一加(OnePlus)每半年發布一次以及現在的小米那樣,將一切都押在靈活性和社區上。三星採用了與蘋果等競爭對手相同的創新週期風格。結果是,三星每年在每個系列中推出一款創新智慧型手機,然後在第二年進行簡單的演進。所有這些都推高了價格,而我們發現同樣的智慧型手機在發布幾個月後就降價了。然後我們將看到歷史參與者與中國製造商之間的差距。
結果是三星逐漸失去重要市場。印度就是一個例子:三星並沒有完全輸掉那裡的戰爭,但它太容易受到小米的批評,因為它無法以類似的價格水平提供高端產品。就好像一方面,少數演員說“高端的價格在1000歐元左右”,而越來越多的聲音反駁“不,從300歐元起我們就可以擁有類似的東西”。
因此,現在判斷中國製造商的方法是否很快就會成為行業標準似乎還為時過早。但他們市場份額的強勁成長開始讓一個相當年輕的行業的經濟模式受到質疑,這一點絕不能忘記。然而,如果小米、一加和華為/榮耀的成功在未來幾年得到鞏固,那麼三星和其他廠商最終也將嘗試設計和推出智慧型手機的新方法。你怎麼認為?所有製造商都應該對這種社區方法採取類似的策略嗎?在評論中分享你的意見。
詢問我們最新的!
來自 CarWoW YouTube 頻道的 Mat Watson 剛剛進行了一項相當獨特的測試。這個想法?駕駛六輛電動 SUV 達到極限,看看哪一輛能跑得最遠。所有人都在同一天、同一條路線上…
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