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Arc 380評測:一款不會產生火花的顯示卡

英特爾憑藉 Arc Alchemist 系列重返 GPU 領域。我們測試了 Arc 380,這是一款專門針對入門級市場的新型號,希望以低廉的價格提供不錯的體驗。這個加州品牌能否跟上競爭對手(即 Nvidia 和 AMD)的步伐?馬上回答!

當我們想到 GPU 遊戲時,我們特別會想到兩個品牌:Nvidia 和 AMD。這兩家公司幾乎沒有留下競爭的空間,但第三個玩家打算進入老鼠洞:英特爾。該品牌正在發布其新系列顯示卡,今天我們對其中一款型號特別感興趣:拉克380。

英特爾在這一領域並不陌生。老玩家肯定還記得 2000 年代初期的顯示卡,近年來,該品牌主要專注於 Iris Xe eGPU,它為 CPU 提供了圖形增強功能,但僅此而已。英特爾希望透過 Arc Alchemist 系列重返領先地位。它由多種產品(Arc 770、750、580、380 和 310)組成,如今,它就是出現在我們專欄中的A380 型號。

對於這個產品,目標顯然不是與市場巨頭競爭RTX 3080RX 6900XT,因為我們使用的是「預算友善」的產品。目標是走在 GTX 1650 和 RX 6400 的邊界上,小配置的安全值。對於那些想要在 1080p 下安靜地玩遊戲而又不想花太多錢的人來說,Arc 380 是理想的選擇嗎?它能否成為新的入門級標竿?馬上回答。

請注意,我們在這裡測試了自訂模型GUNNIR,l'Arc 380 Photon OC。代表英特爾尋求為 PC 帶來的版本。

價格和供貨情況

截至撰寫本文時,Arc 380 Photon OC 尚未在法國上市,僅在中國上市。它應該在未來幾週內到達我們家。

中國市場售價1299元,或190歐元左右。您肯定需要添加通常的稅費。無論如何,它的售價約為 200 歐元,這使其與直接競爭對手 AMD RX 6400 和 Nvidia GTX 1650 處於同一價格段。 。

關於測試的一些細節

與硬體的常見情況一樣,該測試是協作進行的與我們萊茵河彼岸的合作夥伴:伊戈爾的實驗室因此,我們所有的數據都是通用的。基準測試的配置包括 MSI MAG Z690 TomaHawk 主機板、Intel Core i9-12900K 處理器、32 GB 雙通道 RAM 以及 Be Quiet!暗電源 Pro 12 1200W。

因此,使用以下方法獲得測試數據Arc 380 與 Intel CPU 結合。在我們的測試中,AMD Ryzen CPU 的效能要低得多。更糟的是,像《殭屍世界大戰》這樣的一些遊戲甚至拒絕推出。英特爾 CPU 中包含的微代碼可能是該卡正常運作所必需的,但我們不能保證任何事情。所有這些都可以透過更新來解決,但目前,我們必須假設最好避免將英特爾卡與 Ryzen 處理器配對。

最後,在進入主題之前,應該指出的是,這款 Arc 380不向用戶提供任何特定技術(例如 DLSS、光線追蹤、SAM 或 VRS,這些術語與新的 AMD 或 Nvidia 卡相關聯)。我們有一個 GPU 想要直奔主題。

技術表

GUNNIR 的 Arc 380 是一個普通的顯示卡。它採用 6 奈米雕刻的 Alchemist GPU(Xe-HPG DG2 架構),具有 128 個運算單元。它具有 6 GB GDDR6 VRAM 和 96 位元記憶體匯流排。我們還注意到 TDP 為 75 瓦。

弧380
建築學高壓氣體發生器車
計算單元128
RT 心8
Xe之心8
渲染切片2
記憶體總線96位
頻率2450兆赫
GDDR6顯存6 去
TDP75
大獎賽環境 200 €

這張卡在紙面上和其直接競爭對手的水平上似乎很不起眼。一切還有待觀察的是它是否兌現其承諾。

無所不在的通用設計

在其 FE 模型上,Nvidia 在設計方面特別謹慎,以提供賞心悅目的產品。英特爾的情況並非如此,並透過擴展 GUNNIR(請記住,我們正在測試自訂模型)。

事實上,Arc 380 直奔主題,採用通用設計,沒有任何真正的野心。那裡一切都很平常。從視覺上看,我們注意到頂部印有一個電藍色光子,其中一個邊緣上有一個藍色的小邊框(加上了 GUNNIR),但僅此而已。

這並不是真正的錯誤,而是一種選擇。畢竟,顯示卡是為了包含在機殼中而設計的。

該卡採用尺寸 22.2 x 10.8 厘米重量正好一公斤。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兩位粉絲。它們都是 9 公分長,由 11 個塑膠刀片組成,品質不高。在內部,我們發現了一個鋁塊以及一根沿著其表面纏繞的長熱管,足以保證冷卻系統。

在連接方面,我們注意到有一個 8 針 PCIe 連接器來提供電源。背面有一個 HDMI 2b 連接埠和三個 DisplayPort 2.0 端口,足以連接多個顯示器。沒什麼原創的,所以。

遊戲中的表現不錯,但並不能改變遊戲規則

現在是時候進入問題的核心了:遊戲中的表現。畢竟,這就是我們來這裡的目的!英特爾的承諾是提供高效能且廉價的電玩卡,但最重要的是提供真正的競爭對手替代品。所以我們肯定期待更好的東西。

有幾件事應該要注意。首先,我們對特定的遊戲序列進行了基準測試,以便所有卡片都處於平等地位。進行了測試720p 和 1080p,每次將圖形設定為最小值,即買家將面臨的條件。我們將 Arc 380 與其直接競爭對手 Radeon RX6400 和 GTX 1650 進行了比較,還與整個系列的舊卡進行了比較,以獲得更全面的性能視野。然而,某些圖形僅由三個 GPU 組成,因為在某些遊戲中,較舊的顯示卡很難跟上。

另請閱讀——AMD RX 6900 XT測試:AMD高階卡不破屋

最後,應該指出的是,Arc 380 可以超頻至 100 MHz(基本頻率為 2450 MHz)。一切都是透過英特爾的 Arc Control Center 軟體完成的,該軟體可以從官方網站下載。這允許為了有更好的表現,從而損害消耗和加熱。因此,在此模式下進行的測量在圖表中佔有一席之地。

當以 720p 玩遊戲時,Arc 380 提供了有趣的結果。所以,它幾乎系統性地優於 GTX 1650就純粹性能而言(《古墓奇兵:暗影》除外),但不斷被 AMD 的 RX 6400 擊倒。

如果 Arc 和 GTX 之間的平均差異很小(僅 3%),則情況並非如此AMD GPU 遠超競爭者。整體而言,RX6400 的效率比 Intel 卡高 12%。

720p 很棒,但 1080p 遊戲如今已成為常態。在我們這些條件下的測試中,結果略有不同。在《古墓奇兵:暗影》中,我們仍然有 RX6400 遙遙領先。

在 Youngblood 和 Control 上,差異很小。

在《無主之地 3》和《地平線》中,l'Arc 取得領先。啟動超頻後有一個不錯的改進。

當我們查看平均值時,Arc 380 顯示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在 OC 中,它在我們的小組中排名第一,但在所有情況下都與 Radeon 並駕齊驅。 GTX 1650 在純粹效能方面落後,即使實際上我們處於同一範圍內(玩家在使用中看到的差異很小)。

然而,這並不能令人信服。超越 2019 年發布的顯示卡(GTX 1650)是我們可以預期的最低要求。另一方面,Radeon 是最近推出的且價格較便宜的產品,整體上仍保持優越性,同時消耗更少的能源。

大量消耗

Radeon 在效能和功耗之間提供了理想的平衡,而我們的 Arc 380 則不然。TBP(平均功耗)為 75 瓦。可透過 PCI-Express 連接埠從主機板取得電源,或透過 PCIe 電纜直接將其連接到電源。再一次,結果如下是在遊戲中獲得的,與之前完全相同的序列。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測量不贊成Intel的卡。當然,承諾的消耗是受到尊重的,但它比 Radeon 更耗能,而且性能較低!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耗比 GTX 1650 還要多,這也不是這方面的例子。

由此可見,我們還沒有真正優化消費管理。這是一個必須處理的巨大缺陷。

危險的暖氣管理和煩人的噪音

現在讓我們進入測試的最後一部分,重點關注 Arc 380 的電源管理。遊戲穩定性最佳,頻率為 2450/2500 MHz。這項措施顯示了英特爾對其權力的控制。

關於供暖,結果不太令人信服,但也不令人擔憂。透過我們的熱像儀,我們注意到遊戲過程中 VRM 塊處的高溫,上升到近60度。這是表面溫度。在內部,GPU 上升到 80 度。這不是災難性的,但我們希望能更好地控製暖氣。我們(封閉的)電腦內部的溫度在攝氏 50 到 55 度之間波動。

一切都可以在粉絲的層面上完成,但後者不斷採用相同的速度,絲毫不適應GPU的使用。經測量,它們的噪音為 39 分貝,這並不是很大。然而,應該指出的是,他們的從長遠來看,高音調和持續的噪音可能會非常煩人如果你和一個開放的車一起玩。 GUNNIR 在這裡有錯,因為風扇的品質實際上很差。

憑藉 Arc 380,英特爾在熱和雜訊管理方面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如果 GPU 不是災難性的,它就遠遠不是同類的典範。還有很多更好的事情要做。

英特爾憑藉這款 Arc 380 捲土重來,表現好壞參半。更重要的是,很難看出是什麼會促使買家選擇這款產品,而不是選擇 RX 6400,因為它更便宜、能耗更低,最重要的是更強大。英特爾已經表明,它知道如何製造出經得起考驗的 GPU,但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令人信服。

我們喜歡少一點

  • 高消費
  • 無創新功能
  • 它沒有為競爭對手提供任何東西。
  • 有點熱
  • 令人不愉快的高音調噪音

詢問我們最新的!

  • 最佳智慧型手機:2024 年該購買哪種型號?

    2024 年最好的智慧型手機是什麼?有幾種型號正在競爭中,完全值得在我們的選擇中佔有一席之地。想要讓智慧型手機脫穎而出非常困難,因為需要考慮很多標準。系統、電源、...

    智慧型手機購買指南